時間 : 2024-12-20
相信各位經常會看到鄰國韓國申請這世界遺產那世界遺產的,筆者看到后總是會被搞得啼笑皆非,小國家也只能靠心機來博得一點利益的,對于天朝來講,五年年的文化底蘊不是吹出來的,這還不算上古時代的文明。在工業革命之前,中國的手工業和制造業那可是甩開了世界幾條街啊,今天我們就來看看在唯美純凈的西藏保留的一項古老原始而又有神秘感的技藝,藏毯。
藏毯分為三種:一是用牦牛絨毛線和羊毛線合織而成的,圖案較鮮艷復雜,質地輕柔;二是用綿羊細毛線編織而成的,式樣較簡單素淡,但也有用彩線編織成花樣較多的薄毯;三是“卡墊”,即墊子。用帆布或牛皮裝著獐子毛、青稞稈或干草等,質地結實。配搭得宜的話,可成為家居理想的裝飾品。
西藏地毯(藏毯)的傳統生產工藝,經過2000年的實踐提煉和發展形成以“穿桿結扣法”為主的編織特點,并貫穿于梳、紡、染色、捯線、手工紡織、平剪和洗滌制作等生產流程,具有密實、厚重、平軟、細膩,色澤鮮艷、洗滌不褪色、不掉行和經久耐用等特點。加之濃厚民族色彩的圖案花使其具有很高的欣賞價值,堪稱工藝精湛、美觀大方,在國際市場享有很高聲望,與波斯地毯、東方藝術毯并稱為世界三大名毯。
藏族編織工藝有著悠久的發展過程。歷史上的西藏,除了農耕和游牧外,其余的生產活動幾乎都集中于手工業領域。民族手工業與農業和畜牧業并列為西藏歷史上的三大傳統產業。
根據考古發掘,藏族編織工藝的源頭可追溯至距今四五千年前的西藏昌都卡若文化新石器時期。卡若遺址出土了大量骨角錐、骨針,其中骨角錐208件,骨針31件,磨制精細、針尖鋒利,說明當時先民已經有了用獸皮或用毛編織物縫制的衣服;出土的陶紡輪,線墜等物,證明了早在四五千年前西藏高原先民已經開始了早期的毛紡織生產活動。
20世紀中期,在青海柴達木盆地都蘭縣諾木洪古墓群的發掘中,出土了較多用牛、羊毛編織的“毛席”殘片織品,有毛帶、毛繩和毛線,并已有染色技術,主要以黃褐兩色為主,即原色毛與染色毛相結合應用,少數有黑色、紅色或藍色。據考證這些“毛席”為藏系綿羊毛編織而成。
阿里日土阿龍溝新石器時期石丘墓出土的織物殘塊,有女尸腳上所穿一種醬紅色的亞麻布織成的套襪,用黑、紅、白三色羊毛編織成的繩索殘段。女尸面部兩只眼上還殘留著一段眼簾一樣的織物—“瞑目”。可見當時的毛質編織物已廣泛用于生產生活以及死后的陪葬物中。
作為中國地毯的發祥地之一,在西藏,無論是地毯、墻上的掛毯,還是床上的卡墊,藏毯幾乎家家戶戶可見。帶著對藏毯的好奇,我們走進了西藏拉薩地毯有限責任公司,這是西藏第一家也是目前最大的一家藏毯生產企業。令人驚奇的是,距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的藏毯今天仍然延續著完全手工編織的傳統生產方式。
流傳千年的藏毯選自藏北高原的優質羊毛。手工編織藏毯,先要通過手工繪制圖案紋飾,再經過梳、紡、染色、倒線等程序,最后運用藏式穿桿結扣法編織而成,工藝十分復雜。
某記者去求學:先把兩個線頭交叉成十字狀,用拇指和食指摁住十字中心,右手捏住十字經線的下端,逆時針繞拇指兩圈之后橫繞過緯線頭捏住,這時,拇指退出被繞的圈中并順帶抽出緯線頭捏住,右手拉經線,最后拽緊線結,這就是進廠要學的第一個手工操作:拇指雙繞法。
在工人師傅的指導下,開始學打結。工人師傅幾秒鐘內輕松就能搞定的線結,當然到了新手手里,就是不聽話,兩只手都不知道該怎么配合,剛剛在車間里的幾位編織女工利落的手法,就像在變魔術,雖然不是很美觀,但是從質量上看,你們打的結還算不錯。還要強調的是,結頭長短要控制在0.5厘米至1厘米,線結頭一定要拉緊,要小,否則毯子織出來后容易看到結頭,而且線在過織機的棕絲眼時會卡住,這不僅影響毯子整體的美觀,也會損傷織機,所以打結時一定要注意”。看起來容易做起來難,老師要求還真是嚴格,近兩個小時的學習算是勉強通過。
隨后,我們來到負責絡筒程序的機器前,一車的線筒等待著被接成一條線。經過兩名編織女工嫻熟的拇指雙繞法,五臺機子運轉起來。“你們可以試試。”經過允許,我們小心翼翼地把兩個線頭用拇指雙繞法接在一起,在機器上按了一下“運行”,機器就轉起來。“我們每天大概要接七八百個線頭,很繁瑣,但已經習慣了。”編織工小趙說。
那么承接傳統的手工業一定是比較復雜的,即便對于科技高速發展的今天,機器也只能代替一部分的人工操作,比較重要的環節或者技術活還是得手工來做,這就反映了藏毯的價值的確很珍貴,即便是量產也是如此的珍貴。對于想要選擇家里裝飾的的朋友也可以考慮選擇藏毯,瞬間品味就上去了,也讓人感覺到高逼格,畢竟在量產的時代,手工制作或者是半手工制作的確是彌足珍貴。
上述內容來自用戶自行上傳或互聯網,如有版權問題,請聯系zxcq@corp.to8to.com 。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