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 : 2024-12-19
封火墻是中國古代很多地區的民居建造的一種用來防火的墻體。馬頭墻是徽派建筑中的封火墻,因為它建造起來的形狀看上去很像馬頭,因而得名馬頭墻。馬頭墻在徽派建筑中是十分有特色的一種墻體建筑,當時的設計師以馬頭為基礎,將氣體設計的錯落有致,從高處看下去,整個居民區仿佛萬馬奔騰,氣勢非常宏偉。那么馬頭墻的主要作用是什么呢?它的分類構造優勢怎樣的?
主要作用
徽州民居的山墻之所以采取這種形式,主要是因為在聚族而居的村落中,民居建筑密度較大,不利于防火的矛盾比較突出,火災發生時,火勢容易順房蔓延。而在居宅的兩山墻頂部砌筑有高出屋面的馬頭墻,則可以應村落房屋密集防火、防風之需,在相鄰民居發生火災的情況下,起著隔斷火源的作用。
久而久之,就形成一種特殊風格了。而在古代,徽州男子十二三歲便背井離鄉踏上商路,馬頭墻是家人們望遠盼歸的物化象征,現在看到這種錯落有致,黑白輝映的馬頭墻,也會使人得到一種明朗素雅和層次分明的韻律美的享受。
分類構造
馬頭墻墻頭都高出于屋頂,輪廓作階梯狀,脊檐長短隨著房屋的進深而變化,多檐變化的馬頭墻在江南民居中廣泛地被采用,有一階、二階、三階、四階之分,也可稱為一疊式、兩疊式、三疊式、四疊式,通常三階、四階更常見,較大的民居,因有前后廳,馬頭墻的疊數可多至五疊,俗稱“五岳朝天”。磚墻墻面以白灰粉刷,墻頭覆以青瓦兩坡墻檐,白墻青瓦,明朗而雅素。
馬頭墻的構造為,隨屋面坡度層層迭落,以斜坡長度定為若干檔,墻頂挑三線排檐磚,上覆以小青瓦,并在每只垛頭頂端安裝搏風板(金花板)。其上安各種蘇樣“座頭”(“馬頭”),有“鵲尾式”、“印斗式”、“坐吻式”等數種。
“鵲尾式”即雕鑿一似喜鵲尾巴的磚做為座頭;“印斗式”即由窯燒制有“田”字紋的形似方斗之磚,但在印斗托的處理上又有“坐斗”與“挑斗”兩種做法;“坐吻式”是由窯燒“吻獸”構件安在座頭上,常見有哺雞、鰲魚、天狗等獸類。也有“金印式”或“朝笏式”,顯示出主人對“讀書作官”這一理想的追求。
通過對馬頭墻的分類構造及主要作用的介紹,相信大家對封火墻和徽派建筑又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馬頭墻可以說是封火墻與徽派建筑的結合體,它摒棄了傳統防火墻的呆板形象,將徽派建筑風格融入其中,使馬頭墻不僅可以起到很好的防火作用,更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整個建筑的美觀程度。不過這樣優美的馬頭墻大家想要見到就要去鄉下哦,城市中是看不到的。
上述內容來自用戶自行上傳或互聯網,如有版權問題,請聯系zxcq@corp.to8to.com 。
發表評論